內容簡介
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,
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,
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,
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?
一九三○年代全球版稅最高的風雲小說家
二十世紀英國最炙手可熱的劇作家
毛姆代表作 全球熱銷千萬冊 兩度改編電影 全新中文譯本
我膽敢成為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瘋子、執迷不悟的傻子、冷酷無情的負心漢,
只為不負內心的熱情與理想!
他們說我是癡人說夢、浪費生命,甚至不負責任。
我是為了不愧自己而不顧一切,
就讓那熱情與夢想的熊熊烈火,燒掉所有道德與社會的原則羈絆,
燒亮我窮盡一生的追尋!
你我身邊都有這樣的朋友──平凡上班族,年紀三十好幾,已婚,育有一子,腳踏實地賺錢餬口。說不定,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,在這樣的生活中不知不覺邁入中年。
毛姆筆下的史崔蘭正是如此,只不過,有一天他留下一張字條,只說:「晚餐準備好了。」就此拋妻棄子離家出走,一意追尋他對畫畫的熱愛,貧病交迫也不再回頭。
妻子說:「夢想?他這種年紀不會持久的,畢竟他都四十歲了,很快他就會回到我身邊。」
朋友問他:「你不認為自己有任何責任義務嗎?你到底要什麼?」
只有看似冷酷無情的史崔蘭知道,在現實與理想的衝撞當中,他要的是100%的粉身碎骨!
作者簡介
作者介紹 威廉.薩默塞特.毛姆(William Somerset Maugham)
‧一九三○年代全球最高版稅的作家
‧逾20部作品改編電影
‧創立毛姆文學獎,鼓勵英國35歲以下小說創作者
生於一八七四年,十歲之前都住在法國巴黎。曾就讀於坎特伯里(Canterbury)的國王學校(King''s School)及海德堡大學(Heidelberg University)。毛姆曾經想要從醫,並於聖托馬斯醫院(St. Thomas'' Hospital)服務,但他於一八九七年出版的小說處女作《蘭貝斯的麗莎》(Liza of Lambeth)成績斐然,因而棄醫從文。他第一本代表作《人性枷鎖》(Of Human Bondage)發表於一九一五年,隨後出版於一九一九年的《月亮和六便士》(The Moon and Sixpence),更加鞏固他作為小說家的地位。他身為劇作家暨短篇小說作家的成就也同樣粲然可觀,不僅諸多劇作成功搬上舞台,更於一九二一年出版短篇小說集《一片葉子的顫動》(The Trembling of a Leaf),副標題為《南海島嶼的小故事》(Little Stories of the South Sea Islands),其後還陸續出版了七本集子。其他作品包括旅遊書、散文、評論,以及自傳性質的《總結》(Summing Up)與《作家筆記》(A Writer''s Notebook)。
譯者介紹
陳逸軒
高雄人。接生過許多流離失所的文字。專長是成為陌生人。
聯絡信箱:yihsuanchen92@gmail.com
自序/導讀
推薦序
如何變成無法想像的人──毛姆《月亮與六便士》的藝術人生/鴻鴻
印地安人有句話說:「不要害怕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。」然而我們通常是怕,怕得要死。我們不斷用種種聖賢的恐嚇來規範自己和下一代,不要隨心所欲,變成自己和這個社會都無法想像的人。
然而毛姆的小說《月亮與六便士》,就在描寫這樣一種驚心動魄的蛻變歷程。
這本小說借用畫家高更的生平素材,描述一個中年股票經紀人,突然捨棄成功的職業、地位與美滿家庭(妻子和兩個小孩),離家出走,開始全心作畫。歷經窮困、漂泊的煎熬,最後貧病終老於大溪地的原始森林中。書名源自一句玩笑話:當你仰望月亮時,往往忘了腳下的硬幣。月亮是理想,硬幣是現實,這是每個人生命中都必須面對的課題,兩者並不必然相違。然而毛姆的小說,卻藉著故事抽絲剝繭的重重論證,讓讀者尋思自己到底得了什麼,捨棄了什麼。
神話學家坎伯引述過一個美國老婦人的經歷:她少女時曾在森林中聽見一首奇異的歌,卻不知如何去回應,而與這首歌失之交臂。此後終其一生,都覺得自己沒有真正活過。這種薩滿式的召喚,往往會被歸為心理疾病。然而這也可能是生命體驗、或藝術創造的真實召喚。一旦錯過了,人到中年便容易陷入危機,迷失方向。但中年之後,要拋棄既有的一切,重新開始,卻往往更為艱難。
《月亮與六便士》描述的英國畫家史崔蘭,便是中年轉型的例證。他的股票生涯雖然成功,生活卻了無情趣。直到他奔向繪畫(妻子還以為他奔向外遇)之後,突然本性畢露:粗野、冷酷、稜角分明。毛姆刻意把他塑造得毫不討喜,卻值得敬畏。他的追求藝術不是附庸風雅,更不是貪求名利,他只順應心中的渴望,義無反顧地畫下去,不計成敗毀譽。
作者把他和一般反叛者劃清界限:「當人們說他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他們的時候,大多只是在欺騙自己。」「至多只是他們情願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見而行,因為有鄰人贊同他們。要在世人面前當個違背傳統的人並不難,你違背的只是自己環境中的傳統。」
史崔蘭做的不是這種安全的反叛。書中對於他藐視他人見解,多所著墨。他不在乎自己的畫作賣不出去、乏人欣賞,甚至對自己的成品並不感興趣,只為了滿足內在需求創作而已。
鼓勵大家「活出自我」的人,往往會舉一些成功者為例。但是很少有人會告訴你失敗了怎麼辦──倘若放棄了努力半生的事業,立志當一名藝術家,結果,很可能你只能成為一個二三流或不入流的藝術家,那你還願意嗎?
毛姆對史崔蘭的刻畫,恰恰解答了這個問題。當然他身後成了名留青史的開拓者,但對他本人而言,這些並無關緊要。要緊的是,他終於為自己而活,而不是為求別人的認可而活。換句話說,倘若史崔蘭的畫作始終乏人問津,也無損於他的價值。他已按照自己的意願活過了。書中還舉出一個年輕時放棄錦繡前程的醫科學生,落腳希臘港口;另有個船長舉家遷到無人小島,漁耕為生。他們都以儉樸的生活為最大滿足,不畏前途茫茫。印證了坎伯說的:「人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經驗,而非意義。」
這本將近一百年前的小說,有古典敘事的曲折魅力。作者假託為一名局外人,一個年輕作家,因緣際會得識史崔蘭的妻子,從而間接認識了改變前的史崔蘭,後來又被派遣成為說客。藉著一個個人物被牽引出場,宛如推理小說逐漸深入核心。得以藉著幾個凡夫
各界推薦/推薦序
吳爾芙讀《月亮與六便士》:「就像一頭撞上高聳的冰山,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。」
王安憶說毛姆:「沒有想到可以寫得那麽好,故事編得那麽圓,使我忽然之間回到我們剛開始閱讀文學作品的年代。」
內容試閱
十
一、兩天後,史崔蘭夫人捎了短箋,請我當天晚餐後過去見她。到了後我發現只有她一個人。她身上的黑衣簡單樸素,透露出遭遺棄的哀慟,天真的我還甚感訝異,沒想到她在這麼悲悽的當頭,居然還能打扮得如此端莊得體。
「你說過,我若有任何事情想拜託你,你都願意效勞。」她提出這一點。
「的確如此。」
「你去巴黎見查理好嗎?」
「我?」
我呆住了。仔細想想,我之前只見過他一次面。我不曉得她想要我去做些什麼。
「佛瑞德一心想去。」佛瑞德指的就是麥克安德魯上校。「但我不確定讓他去是否妥當。他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。我不曉得還能找誰了。」
她聲音微微發顫,我覺得自己連稍事遲疑都簡直不是人。
「可是我和你丈夫沒講過幾句話。他根本不認識我。他可能會直接要我滾蛋。」
「那對你也沒差啊。」史崔蘭夫人微微笑著。
「你究竟想要我做什麼?」
她沒立刻回答。
「我覺得他不認識你不啻是個好處。你瞧,他從來都不怎麼喜歡佛瑞德;他覺得他很蠢,他一向搞不懂那些軍人。佛瑞德脾氣暴躁,屆時一定會爆發爭吵,事情不會好轉,只會變得更糟。要是你說你是替我去的,他也沒辦法不聽你的話。」
「我認識你也沒多久,怎能託付不清楚事情來龍去脈的人,來著手處理這樣的事情?這點我不懂。我不想刺探與自己無關的事情。你為什麼不自己去見他?」我這樣回答。
「你忘了,他不是自己一個人。」
我閉上嘴巴。我想像自己前去拜訪查爾斯.史崔蘭,送上自己的名片;我想像他以食指和拇指捏住我的名片說道:
「請問有何貴幹?」
「我來和你談談你妻子的事。」
「真的啊。等你年紀大一點,你一定會學乖,不要過問別人的家務事。請你頭稍微轉向左邊,你會看到一扇門。祝你午安。」
可以想見到時我很難抬起頭退場,我多希望自己沒在史崔蘭夫人平復心情前返回倫敦。我偷偷瞄了她一眼,她正深陷沉思中。不久後她抬起頭看著我,深深嘆了一口氣後微微笑道。
「這真的是始料未及」,她說。「我們已經結婚十七年了。我從沒想過查爾斯會迷上外頭的女人。我們一直相處得很好。當然了,我和他有許多不同的興趣。」
「你查出來是誰,」──我不曉得該怎樣措詞才好──「那個人是誰,他和誰私奔了?」
「沒。好像大家都毫無頭緒。這真是怪了。通常一個男人愛上別人,人們會看見他們在一起,可能是一同用餐之類的,女方的朋友也都會來通知做妻子的。沒有人警告我──完全沒有,他的信就像晴天霹靂。我還以為他幸福得很。」
她開始哭了起來,真可憐,我替她感到好難過。但沒一會兒她便比較恢復平靜。
「我這樣丟人現眼也沒用」,她擦乾淚水說道。「現在該做的,就是好好想想該怎麼做最好。
她接著有點沒條理地說了下去,一下子說不久前的事,一下子談起他們初次見面以及兩人的婚姻;不過沒多久我便開始整理出他們人生的樣貌,我原本的猜測似乎也八九不離十。史崔蘭夫人是派駐印度的平民之女,他退休後住在鄉下,但每年八月他都習慣帶全家人去伊斯特本度假;她二十歲那年就在那兒遇見了查爾斯.史崔蘭。他當時二十三歲。他們一起遊玩、一起漫步水岸,聽扮演黑人的音樂歌唱團表演;在他開口求婚的一週前,她便下定決心要接受求婚。他們住在倫敦,一開始在漢普斯特,等他變得有錢後便搬進了城裡。他們生了兩個小孩。
「他看起來一直都很疼愛他們。就算他厭倦了我,我也想不透他怎麼可能狠得下心離開他們。這一切都好難以置信。即使現在我也很難相信這是真的。」
她最後拿出...